
三分治七分養,在我國民間已流傳幾千年,意思是對待疾病,治療時必需的,但如果離開養,那這個病并不一定能徹底治愈。這句話對人適用,對豬同樣適用,但在養豬生產上,卻被很多人忽視了。
比如說小豬腹瀉,胃腸道已經損傷,治療藥只能殺死引起發病的細菌,并不能修復損傷的組織,這就不能說是徹底治好了。修復損傷的部位,則要靠自身的修復功能;而自身的修復功能,則需要適宜的條件,如營養、溫度、空氣質量等。
營養是修復的原材料,沒有營養,豬只能用其他組織來修復,拆東墻補西墻,對身體仍然不利,所以豬病要吃東西,更要吃好東西。
只有溫度適宜時,豬才可以把精力放到修補上,而如果溫度不適,豬的精力就會用到調節溫度上,哪里還有精力去修復組織?諝赓|量等的道理與溫度相似。
豬病和病人一樣,全身無力,食欲很差,不一定會主動吃東西,所以經?吹饺藗冋疹櫜∪藭r,會一勺一勺地喂到病人嘴里,在喂前還要試一下溫度,既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這樣病人才能恢復的較快。
而看一下病豬,打針吃藥后,再沒有了其他后續手段,更有甚者,給病豬生存的環境條件特別差,平時放20頭豬的圈里竟然放了40多頭豬,吃不好,睡不好,還時刻受到其他病豬身上病原的侵害,這樣的豬怎么能好呢?
如果試一下,豬病在治療的同時,把料填在豬嘴里,把水塞到豬嘴里,給豬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一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有一個萬頭豬場,曾創造過非常好的生產成績,出欄1頭商品豬僅用藥費8元錢,而每頭母豬可以提供出欄豬21頭,盡管當時藥品、疫苗價格低,但這仍然是許多豬場都想不敢想的,因為8元錢只是相當于打一種進口疫苗。但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個豬場的場長根本不會看病,他采用的辦法是想一切辦法不讓豬發病。用他的話說,沒有病豬,要治療技術有什么用?
這個豬場的效益非常好,單純節省醫藥費用就給豬場創造了幾十萬元的利潤,再加上多出欄的無形收益,總價值可上百萬元。
有一個豬場的保育舍,入舍的500多頭豬已經死淘了100多頭,剩下的豬也只有1/3是健康的。對這個豬群,在打針治療的同時,把溫度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同時讓豬采食營養更好、適口性更強的的飼料。1周后,豬群在死淘了30頭豬的情況下完全康復,生產轉為正常,這樣通過治養結合,就少死亡100多頭仔豬,價值至少幾萬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病死豬肉以及藥物殘留嚴重的豬肉將會被人們所拋棄;另外,我國是世界養豬大國,養豬數量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但出口豬肉卻少得可憐,也是因為藥物殘留問題;我國養豬業要進一步發展,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必須解決藥物殘留問題,“養重于防”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出路。
(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