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獸醫藥品監督所技術研究室原主任寧宜寶
我國獸用疫苗事業的成就與展望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畜牧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畜牧業已占到農業總產值的40%左右,畜牧的快速發展,既有效解決了城鄉居民肉蛋奶的供應問題,又使億萬從事養殖業的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然而,我國動物傳染病嚴重危害著畜牧業的發展,不有效控制動物傳染病,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就無從談起。要有效預防控制動物傳染病,最有效分方法是使用獸用疫苗免疫接種。由此可見,獸用疫苗在保護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獸用疫苗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16年,我國獸用疫苗生產企業已超過100家,其中大中型企業占84%,固定資產達270億元,在上海、深圳主板上市的企業達7家,從業人員20000多人,2016年獸用疫苗銷售量已達1600多億元,疫苗生產和使用量穩居世界第一。無論在研發,還是生產和使用方面,都是名副其實的獸用疫苗大國和強國。這對于改革開放前名不見經傳的弱小產業來說,今天成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極具潛力的新型產業,是一個歷史性的飛躍式發展。具體表現在:
獸用疫苗生產規模和能力顯著提升
2015年,我國通過獸藥GMP驗收的獸用疫苗企業已超過100家,廠房設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年生產能力可達6000億頭(羽)份。從事獸用生產企業的廠房設施、人員素質、原材料和生產環境等硬件及生產管理軟件上都要達到獸藥GMP的要求。目前,我國獸用疫苗生產規模和實際生產能力已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然而,在建國初期的1952年,我國只有南京、成都、蘭州、江西、廣西、開封、哈爾濱7個規模很小獸醫生物藥品廠。在改革開放前的1979年,我國獸醫生物藥品制造廠總數達到28個,遍布全國主要省份;設備設施簡陋,沒有一家達到獸藥GMP標準,生產能力600億頭(羽)份。
疫苗生產工藝顯著改善
目前,我國大多數疫苗的生產工藝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實現了疫苗生產用原材料的標準化,生物發酵、細胞懸浮培養的先進疫苗生產技術已被廣泛使用,主要獸用疫苗生產的全過程基本實現了自動化。
在活疫苗生產工藝方面,生產企業在種毒制備、抗原繁殖與收獲及疫苗檢驗多方面都建立了統一標準,在雞胚接種、疫苗收獲、分裝、凍干、抽真空、壓蓋和貼標簽等環節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細菌生物器發酵培養,病毒細胞微載體或全懸浮培養已在部分產品中已廣泛推廣使用,并有效的解決了疫苗凍干保護劑的問題;在滅活疫苗方面,同樣解決了雞胚接種、細胞懸浮培養、疫苗收獲、抗原濃縮、分裝和乳化的自動化工藝,疫苗免疫佐劑的突破和免疫增強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滅活疫苗的免疫效力;
而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疫苗生產基本以手工為主,工藝落后,勞動強度大,產量低,成本高。
獸用疫苗產品品種多,門類齊全
到2016年底,獲得農業部新獸藥注冊的產品已達到660多種。疫苗品種齊全。
僅2010-2016年,獲得農業部頒發新獸藥證書的疫苗產品就接近200個。在統計到的77家疫苗企業共擁有的產品批準文號1592個,其中,禽用產品936個,豬用產品462個,牛羊用產品128個,寵物及其他動物46個,兔用產品20個;旧蠞M足了所有畜禽種類疾病防控的需要。
1952年,我國的獸用疫苗品種僅有18個品種。
1979年,也不到100種。
疫苗生產使用量穩步增加,質量不斷提高
2015年,我國獸用疫苗銷售量總計達1600多億頭(羽)份,產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產品合格率逐年上升,近些年來,獸用疫苗產品合格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大多數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已成為獸用疫苗生產大國。
1952年,我國的獸用生物制品年產量僅有1.2億頭(羽)份。
1979年,疫苗年生產量還不到20個億頭(羽)份。
科技創新基礎好,能力強,后勁足
。1)研發機構:截至2015年,我們有國家級獸用疫苗研究單位8個,省級獸醫研究所近40家;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30多家,還有部分農業大專院校從事獸用疫苗研究。
。2)研發人員:獸用疫苗企業中大部分建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達2486人,其中28.3%具有中級職稱,11%具有高級職稱,科研隊伍明顯壯大;
。3)企業科研投入顯著增加:2015年度研發資金投入達9.8億元,占年銷售額的9.15%,達到歷史最高。
。4)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我國不但使用傳統技術研究新疫苗,而且使用現代分子學技術研究疫苗,一批以基因工程技術創制的疫苗已投放市場使用,為動物傳染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研究的豬瘟、禽流感疫苗等多種疫苗居國際領先水平,為動物傳染病的有效防控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幾乎每一屆國家科技進步獎都有獸用疫苗研究成果獲獎。
機遇與挑戰
雖然我國獸用疫苗產業取得了如此大成就,但由于新發動物傳染病的出現和舊有動物傳染病病原的變異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在前進的道路上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解決,主要表現在:
。1)新發動物傳染病在不斷出現,新型疫苗研發依然存在很大壓力。在進入21世紀后短短幾年時間內,隨著高致病禽流感、豬鏈球菌2型疾病、亞洲I型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小反芻獸瘟疫等重大動物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給畜牧業造成了重大損失。要有效控制這些新發動物傳染病,減少養殖業的損失,迫切需要在短時間內研究生產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2)已有動物傳染病的病原在不斷發生變異,原有疫苗免疫效果明顯降低或無效,傳統防控方法遇到了新問題,迫切需要研究新疫苗。一些原本已經得到控制的疾病由于抗原的結構發生變異,導致部分動物傳染病原有疫苗免疫效果降低或無效,疾病防控變得更加困難,迫切需要有針對性的改進原有疫苗質量和研究新型疫苗。
3.傳統產品改造升級迫在眉睫。一些生產工藝落后的獸用疫苗產品,由于勞動強度大,產量低,成本高,免疫效果差,需要改進生產工藝以提高疫苗產量和質量。
新型疫苗從研究到投入使用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一般來講,總是新的傳染病出現在前,疫苗已經在后,在新型動物疫苗投入使用前,新發傳染病不可避免會給畜牧業健康發展造成或重或輕的經濟損失,有的損失對畜牧業可能是毀滅性的。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新發傳染病發生流行的規律和已有傳染病的病原變異特點,找出發病病原,及時研究和推廣使用安全有效的獸用疫苗;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疫苗,提升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但關注畜產品的數量,而且更加關注品質和安全,因此,有效控制動物傳染病,向社會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畜產品,是畜牧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
我們要不斷總結國內外獸用疫苗多年來發展積累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更好的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指導獸用疫苗研究和生產,全面提升我國獸用疫苗的產量和質量,不斷增加新品種,使疫苗在動物疫病防控中的發揮更好的作用,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 |